今天的肉體經驗就是「雞皮疙瘩」...
開宗明義:
一段好聽的旋律,
1. 一定要朗朗上口,...最高音與最低音的距離以10度最為適宜。
2. 應至少包含8個音,最多不超過16個音的長度。
3. 應具有方向性Direction、延續性Continuety、多樣性Variety、平衡性Balance、完整性Completeness。
這幾個非常好理解、甚至早已知道的概念,竟然可以貝多芬的快樂頌/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、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/第四號交響曲、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、及蕭邦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,完全套用。人家好聽又有深度不是沒有道理的阿!! - 我的第一次雞皮疙瘩。
基本的樂理是,西歐古典音樂共有24個大小調音階(scale),每個音階都有12個半音(diatonic scale,這時我開始畫起我腦袋裡的鋼琴琴鍵了,沒圖沒真相阿...),但一段旋律最低音與最高音之距離以5~10度最好;基本上,人的vocal(不管你的音域多高多低)也是以10度為一組。國樂的話,則是是所謂的五聲音階(CDEGA)。最常舉的例子就是梁祝~
至於為什麼說一段旋律最好在8~16個音之間呢,因為8個音相當於一個完整的cycle(CDEFGABC),而16個音為兩個cycle,如此可帶來足夠的變化性又不會有過多的重複。
而旋律除了在10度音、8~16個音的大架構下排列組合外,節奏(上上星期的主題)與音型的不同也增加了變化。音型有兩大類:級進音程(stepwise interval,兩音之間距離較小,逐漸上行或下行)跟躍進音程(leap interval,兩音之間距離遠,步伐較大)。Stepwise interval聽起來較poetic/lyrical/smooth,leap interval就是比較masculine/powerful/passion的感覺。音程其實又可區分為和諧perfect(1/5/8度、3/6度)與不和諧imperfect(2度或7度);和不和諧很明顯,聽到就知道...
比方說,貝多芬的《快樂頌》與《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》,就是stepwise的最好明證。整齊又有力的拉弓方式,打破以往輕柔的slide形式,貝多芬整個改變了協奏曲的框架。
《快樂頌》主旋律聽過N遍了,但我還是起了今天第二次的雞皮疙瘩。近3'30''的地方進入主題,但從低音切入,後來層層墊高且器樂陸續加入,逐漸帶入高潮。這首曲子的目的本就有意讓普羅大眾亦能朗朗上口,突破以往的精緻貴族路線,因此主旋律EEFG GFED CCDE EDD...以單音旋律起始,且是簡單的stepwise interval,再融合器樂及人聲,最重要的是這曲子的philosophy - 自由平等博愛 - 完全展現在樂曲的旋律、節奏、音程、架構...等等各方面。
《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》Heifetz的版本。這首用很多3度級進音程、3連音4連音的裝飾音、跟琶音強調「線條」的感覺。將近4'時violin solo進來~~
拉姆斯則是極為悶騷的一位。他的《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》則是另一個典型,用很多八度做出躍進音程的效果,加上不斷堆疊的高音所帶來的能量,效果強烈,又由於這是獻給一位匈牙利的吉普賽朋友,因此也使用很多增2度的吉普賽和弦作為solo開場白,六連音逐漸演變成五連音四連音三連音二連音,跟貝多芬的協奏曲比較起來音域又更廣、裝飾音也更複雜。3'10'' violin solo進來~
另一位俄羅斯性格、一點都不拖泥帶水的柴可夫斯基,也是《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》(這幾個人是怎樣,拼了是吧?!全部D大調、也都是第一樂章就要人命?!)就僅用五小節很阿莎力的來寫一個一氣呵成的Cadenza(裝飾奏樂段,通常在第一樂章快結束時出現):從休止起拍,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的連音陸續出現,代表音符密度增高,速度沒有加快卻能夠讓人有加速的感覺,非常高明,但旋律是有完整線條出現的~~一分十幾秒時solo進來,之後就來到俄羅斯大草原了~~雞皮、雞皮又出現啦~~既然是俄國音樂就來聽俄人版本吧~~
說到Cadenza類型的裝飾樂段,就不能不提另一種裝飾奏Embellishment; Ornamentation。
以蕭邦《第2號鋼琴協奏曲》(第二樂章)為例。Rubinstein的版本,將超級豪華的二十幾個裝飾音"grouping"起來,而不是生硬的彈奏階梯級進音程。Grouping後有一種黏而不膩的感覺,喔!我的雞皮...2'45" piano solo進來。這白髮老翁怎麼這麼厲害?!年輕人演奏都搖擺得不得了,這老人真的是,功力完全在指頭上,表情跟身體卻非常冷靜,精準卻又澎湃~~
既然今天基本上以小提琴協奏曲為例,所以拜了一下孤狗,所謂的四大小提琴協奏曲。這位先生挺有研究的,幾首小提琴協奏曲的故事也集合在這兒。
以前年輕不懂事,不覺得各個演奏版本有啥不同,最近聽得多了,便體會其中的奧妙。
老師建議:
小提琴四大協奏曲,就找Heifetz。
西貝流士的,請服David Oistrakh。
另外,單聲道錄音的聲音較為溫暖,我喜歡那種沙沙的古樸音質,但不適合環繞式音響,聲音容易發散不集中,數位錄音雖然非常清晰但容易流於冷漠。兩者擺在一起聽,真的有差,希望我的下一個嗜好別捲入發燒友的世界才好...
幾首樂曲的偉大,最終就在於具有方向性Direction、延續性Continuety、多樣性Variety、平衡性Balance、完整性Completeness。其實,這可以說是判斷任何藝術作品的五個標準。舞蹈、音樂、繪畫、小說...誰說創意或藝術家就等於chaos,傳世的作品,其結構內容的豐富是解構不完的,所以才歷久彌新~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