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

★ 20101115_Fishzilla

是「鱧魚」,不是「鯉魚」...

一大早不小心轉到NGO看了這個「鱧魚大入侵」的專題,這次終於看完,很有意思。
一個好意,演變成災難;
一群專家棄而不捨搶救一場可能發生的浩劫;
這世界的每一個地方,不像你想像的相隔遙遠。
Well,就這幾個主題~

鱧魚(俗稱Snakehead),長這樣。


很醜,可以長的很大,雜食性動物,吃魚吃蝦吃螃蟹,也可以浮出水面吃鳥卵,有的甚至可以短暫地在路上行走;也因為牠可以長的很大,所以飼主豢養一陣子之後,就有可能發現魚缸被撞裂而拿去放生。正因牠如此凶猛,所以外號Fishzilla(譯為魚斯拉)。有釣客著迷於牠的挑戰性,但對生態學家來說,突然出現在淡水河道湖泊這種魚類,極有可能為環境帶來莫大的傷害。

想要嚇阻鱧魚繼續擴大繁殖,需要瞭解牠們的習性,對症下藥。

因此,美國科學家遠赴泰國,向一位鱧魚嚮導尚恩法蘭斯請益。想拿到泰國鱧魚DNA與美國鱧魚比對,確認鱧魚是否為外來魚種,再控制來源。鱧魚是極為凶猛又聰明的魚類,非常不好抓。鱧魚嚮導利用幼魚接近水面吸收氧氣的特性,先攻擊幼魚,吸引母魚出現以便補抓。

一開始,美國科學家是在發現牠們蹤跡的湖中下毒。雖然同時也會毒死其他魚種跟生物,但好在湖泊不大,傷害有限,且還是可以重新引進原生魚種。這次毒死了兩千多條鱧魚,其中有六條是成魚。科學家們宣稱鱧魚已被完全撲滅。

好景不常,幾年後在其他大型河道也發現鱧魚的蹤跡。鱧魚雖然不可能自行遠渡重洋由泰國來到美國,但卻能夠從A湖泊遷移到B河道。這次是不可能對一整個河道下毒的,因此採用電魚的方式。隨著魚類體型大小及特性,魚類被電昏了以後會翻肚浮出水面幾秒至幾分鐘不等,這時科學家可以抓出鱧魚,儘量移除,並為牠們植入追蹤器(以前的追蹤器還真大個,跟現在的晶片真是沒得比,魚兒們真是辛苦了),進一步研究牠們遷徙的型態。

除了控制當時鱧魚蔓延的情況外,還要從源頭下手,找出外來魚種進入美國本土的途徑。鱧魚在亞洲為高檔進補魚類,因此從一個美國的韓國超市下手,循此途徑破獲當時美國最大的魚類走私。這種魚類,一條可賣到兩萬多塊美金。被查到走私的超市當時被罰款20萬美元,政府希望能就此打住鱧魚走私。

這樁新聞成頭版之後沒幾天,始作俑者出面自首,這民亞裔男子承認他當初買鱧魚是為了替生病的姊姊進補,但魚買來的同時姊姊的病卻好了,他就「放生祈福」。結果,並沒有為生態帶來多大的福氣。

哈哈,看完這個專題,真的覺得很有意思...只不過我不是個會講故事的人。
一個人小小的無心動作,確有可能釀成大禍,所謂的蝴蝶效應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。
以為野放有福報,但不清楚自己打開的是潘朵拉的盒子。ㄜ,似乎也言過其實了...

好巧不巧,在我打算結束這篇文章的時候,又撇見Discovery開始播放另外一個鱧魚的專輯,剛好補充了一些我在NGO沒看到的東西。

一般的魚類身體都是扁平的,底部沒辦法支撐自己,所以你看到魚被抓上岸掙扎的時候都是側面朝上的。但鱧魚不同,牠的底部是平坦的,因此可以支撐自己,整隻如同在水中一般立起來的扭動前行,但因為腹部還是太軟了所以在無方向性的移動一陣子之後就累了...由此可知電影中描繪進入庭園攻擊人類的情節應該暫時還不用擔心。

不在陸上攻擊人類不代表在海上不會,鱧魚可重達如一個五歲小孩,在水中牠是有可能平白攻擊人類的。主持人遠赴泰緬邊境的「考蘭」採訪,一位漁人表示他曾經在某次下水修補腐爛竹筏的時候,遭到超大鱧魚咬傷腳背,還留有一個很大的齒痕。另外在這個水域聽說還曾經有一個漁夫用漁槍正中鱧魚後,鱧魚竟然直衝他去,扭動的力道極大,反將漁槍往漁夫腦袋刺穿過去。

鱧魚會造成生態威脅,主要在於繁殖能力及生存能力皆強,且攻擊性強。
每年10萬以上的產卵量,加上不常在其他魚類身上見到的護子心切,都使得鱧魚得以成功繁衍下去。
牠口部附近的類似簡易肺部的一個腔室,讓牠可以適應污濁水域的低氧環境,只要浮上水面吸一口氣,又可以再支撐很久,且這樣的構造讓牠在陸上也有很大的存活機率。
什麼魚蝦螃蟹,只要牠可以張口咬斷或吞下的,像小蛇蟾蜍等等,都曾在牠的胃部發現過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掠食者」。要是失控激增,一定會傷害原生/本土魚種,危及生態。

這種魚,很厲害吧!!
要是有這種人,也很嚇人吧!!
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,動物(包括人)要生存下去,也不過就是這些特質,生多一點、保護自己的後代、發展出適合環境的身體構造跟心理機制、凶悍精準...

我真不知道為什麼一個早上都在研究這隻又醜又令人討厭的魚...可能是異「性」(特性)相吸吧..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